在長江之濱的蕪湖,安徽省皖南康復醫院(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的中醫康復科宛若一株深植于城市脈絡的靈樞古木。晨光初綻時,艾香如霧般的在各個診室間游弋,艾絨的星火在銅罐中明明滅滅,將時光熔鑄成琥珀色的治療刻度,循著子午流注的經脈圖譜,在人體山河間勾勒氣血運行的軌跡。中藥藥熨的熱力穿透肌膚喚醒沉睡的陽氣。在這里,每聲罐印的輕響都在叩動生命的原穴,每縷蒸騰的藥汽都在重織機體的經緯,讓沉疴煥發春芽般的生機,令隱疾消弭于未病之堤。
辰時|傳承學習與交接班查房
隨著最后一支藍黑墨水筆在護記錄單上簽下棱角分明的姓名,朝陽正漫過病房的墻面。那些在浮腫皮膚上疊印的指紋,在藥品清單上勾畫的折角,在晨昏線里無聲的傳遞著,詮釋著白衣天使一夜的辛勞。當晨光漫過病房的“百會穴”時,護理人的一天,在經典與基礎護理的交響中啟幕,伴隨著護士站泛起《中醫護理方案》的書頁聲,護士長帶領學習的誦讀聲,項痹病的辨證要點如露珠滲入土壤,浸潤著年輕護士們的指間經絡。

辰時-申時|雙手的溫度
上午的病房像個小型的“中醫工坊”,護理推車上的器具叮當作響。20床病房內,丁護士將點燃的艾條放入預熱好的火龍罐體中,沿著患者腰部緩慢滑行。罐體的溫熱配合吸附力滲透至深層肌肉,60歲丁阿姨因腰椎間盤突出而僵硬的腰肌逐漸放松。艾草的熱力持續驅散腰部寒氣,原本緊繃的腰椎明顯舒緩。30分鐘中醫特色護理治療結束,阿姨感嘆多日的酸痛終于好轉了。

此時,在不遠處的另一間病房內,陶護士取大黃、枳實等中藥調制的藥膏涂抹在彭大爺的腹部,砭石按摩儀的溫度將藥力滲透至皮下,沿腹部順時針緩緩推揉,原本板結的腹部肌肉逐漸松軟。沉寂的腸道開始發出咕嚕聲,彭大爺的家屬反饋自從做了中藥膏摩,患者都能順利排出宿便。

融化的醫用石蠟在恒溫箱中泛著瑩白光澤,護士將中藥蠟塊敷于患者膝關節部位,藥力伴著熱力滲入關節腔,偏癱患者因康復鍛煉而酸痛的肢體得到了緩解。

申時-子時|病房里的煙火氣
傍晚的陽光斜斜爬上護理站臺面時,護士站周圍漸漸坐滿了人,患者們自發形成了每日雷打不動的“康復茶話會”,患者們交流著彼此一天來的康復心得,相互幫扶相互鼓勵。

陸護士也借機指導一位練習行走的患者,“陳叔,您先把助行器向前移動一小段距離,保持身體平衡,別著急,先邁出沒生病的那條腿,把腳放到助行器的中間位置,再邁出您的患側腿,同樣把腳放到助行器中間。注意患側腿邁步的時候,盡量把腳抬起來,別拖地,膝蓋也要盡量伸直一些,要穩穩當當的走,步子不要太大。走的時候眼睛平視前方,別低頭看腳,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
陳叔累的額頭青筋直跳,把三米走廊走出了馬拉松的氣勢。看著護士豎起的大拇指,他喘著粗氣說:“快、快拍給護士長看看,讓她看看我在努力鍛煉咧!”,病友們的歡聲笑語激勵著他們自己,也感動著我們的護士。

子時-辰時|守夜人的微光
午夜的護士站浸在柔和的暖黃里,電子鐘數字在寂靜中無聲跳動。呼叫鈴偶爾輕響,夜班護士輕手輕腳地穿梭在病房為偏癱病人翻身、擺放良肢位,查看肩頸腰腿疼痛的病人是否好轉安睡、帶有管路的病人管路是否妥善固定在位。

黑暗最濃稠的時分,治療車已載著采血管與血壓計蘇醒,夜班護士開啟了一系列護理工作。直至晨光為白衣鍍上金邊,忙碌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夜班護士將一夜的工作寫在交班日志上,如同將星光別在繼任者的衣襟。而那些被夜色浸潤過的溫柔,正隨著朝霞一起,流淌進中醫康復科新一天的脈搏里。
這就是我們中醫康復科的藥香盈袖十二時,在日月更迭里,少有驚心動魄的搶救現場,有的是火龍罐里艾灰的明滅,蠟封溫養的凝滯氣機,藥膏推散的濁滯陰霾,以及子夜巡房時,護士為患者掖被角的窸窣輕響。日復一日,用雙手把千年的中醫智慧,揉進每一個平凡的晨昏。這些細碎光陰,將五千年的岐黃智慧,熬煮成撫慰眾生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