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久久久久久-午夜久久久-午夜精品在线免费观看-午夜精品影院-国产日韩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播放

Menu
您現在的位置: 主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資訊 >
視患尤親 不辜白衣 用愛心與責任鋪就患者的康復之路——記蕪湖市五院康復醫學科張清華、梁士鋒
時間:2018-10-09 16:14 點擊數: 字體: 發布來源:大江晚報

  在過去,提到康復科,在人們的印象里它既沒有外科手術的“刀光劍影”,也沒有內科那樣“藥到病除”,更沒有檢驗、功能科室的“有理有據”,并認為康復科不做治療,而只是疾病治療后的一個療養過程。現在,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升,康復醫學科越來越被重視。康復醫學范圍也正逐漸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并向臨床各學科延伸,成為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安徽省皖南康復醫院·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是一所三級康復專科醫院,康復醫學科為安徽“十三五”省重點培育專科,設有中醫康復科、兒童康復科、神經康復科、骨康復科及心肺康復科五個亞專科。以學科帶頭人兼兒童康復科主任張清華、中醫康復科主任梁士鋒為代表的兩位專家,帶領著康復醫學團隊,在打造特色康復醫學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前行,用自己的愛心與責任,為無數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重燃生活的希望。

  張清華:以醫者仁心為折翼天使修復翅膀

  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的天使,是家庭和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可是,有一部分特殊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運動、語言或智力發育落后,致使天使折翼。“讓每一個腦癱患兒都能自己走路!”——這是張清華從事康復醫學的初心,是信念,也是使命。守著這份初心,多年來張清華為無數折翼天使打開了希望之窗。

  1990年開始,張清華便投身于安徽醫科大學唐久來教授團隊,研究腦癱的早診早治。在英國學習期間,他親自繪圖460幅,編著了67萬字的《小兒運動障礙的理學療法》,把腦性癱瘓的篩查及最早期診療方法首次系統介紹到國內。2003年英國學成歸來,張清華在日本JICA、香港順龍澤基金會的資助下,在廣東順德創辦了“中日國際腦癱中心”,十余年來共收治國內外患者幾萬人次,在國內率先實行了“兒童康復保健一體化”管理模式,經過十一年的努力,使原來腦癱發生率從剛去時的千分之三點四,下降到千分之零點九。

  偶然的一次學術講座,讓他與市五院結緣。為服務家鄉安徽,2014年7月,張清華毅然辭去了大學附屬三甲兒童醫院副院長及中日國際腦癱中心主任職務,只身帶著幾箱書來到蕪湖,來到安徽省皖南康復醫院(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吃食堂,住公寓,克服生活的不便,協助院領導創立三級康復醫院并擔任學科帶頭人。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張清華主任引進人才、技術培訓、制定量表、購買設備,很快成立了兒童康復病區,收治腦炎后遺癥、腦癱、各類手術后智力低下及肢體功能障礙患兒。現在已建成皖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兒童康復中心,擁有完整的兒童康復體系,滿足從門診篩查、腦癱的早期診斷一直至后期的治療康復。目前,兒童康復科先后開展了免費兒童神經發育篩查、自閉癥篩查、注意力缺陷篩查等項目,4年以來,共收治腦癱兒3千人次。

  及時正確的篩查方法,使得一些發育障礙兒及時得到發育指導及醫療干預。例如,在一次篩查中,張清華主任發現來自無為的鄧寶寶(化名),10個月時還坐不穩,經向家屬了解得知,該患兒是34周早產兒,出生體重僅2.1公斤。經專科檢查后診斷為腦癱,在五院兒童康復科采用神經發育學治療法,包括調節肌張力、穩定關節、平衡訓練及電療、磁療等12個月的系統治療后,家人帶著孩子平穩地走出病房。

  張清華說,腦癱兒的康復,在于早期篩查,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正確的醫療干預。輕度的腦癱患兒經治療后基本都可以像正常小孩一樣生活、上學,嚴重的腦癱患兒經康復治療后,語言、肢體等障礙也會有很大改觀。所以,在蕪湖建立起高危新生兒系統管理,對神經發育障礙兒進行早期篩查和早期干預,是張清華現階段的努力目標。此體系可以和保健、臨床結合,對0-3歲嬰幼兒的健康發育狀況進行追蹤,可盡早發現嬰幼兒發育異常情況,達到康復治療早介入、早干預。另外還有其他一些發育、功能障礙:如自閉癥的診斷,目前醫學上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在篩查中遇到一些不肯開口說話的兒童,康復科專家早期進行言語干預治療,即可大大降低自閉癥的誤診率。

  提到五院康復科的發展,張清華心有憧憬:目前五院的康復設備、技術及環境在安徽省處于先進水平,即將開放省內最大的水療中心,此中心可適用于各類運動障礙,如中風、腦炎后遺癥引發的肢體功能障礙。現在,皖南康復醫院(五院)已是安徽醫科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醫院的教學醫院,向致力成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目標邁進。

  梁士鋒:一枚銀針祛病痛  辯癥施治濟眾生

  梁士鋒主任是市五院中醫康復科主任、針灸科主任。他出身于皖北太和縣一個農村家庭,小時候一次肚子疼痛,請村里的赤腳醫生扎了一針,肚子立刻就好了。正是這一針,讓那個懵懂少年初次體驗到針灸的魅力,并暗暗下定決心以后從事針灸這個行業。命運會眷顧每一個對夢想執著的人,對梁士鋒也不例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終考入了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針灸系。從此,他與中醫針灸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5年初,梁士鋒在蕪湖一家醫院進行畢業實習時,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診了一位在鐵路上工作的患者。當時患者腰腿疼的站不起來,從初診到治療再到這位患者的完全康復,全程都是由“小梁醫生”一個人完成的。患者被梁士鋒對工作的忠誠和熱情所打動,被他小小年紀有如此好的業務能力所折服。于是便有想法推薦他至蕪湖鐵路醫院(市五院前身)工作。經多次考核、層層選拔,最終如愿以償。梁士鋒回憶到:“當時的鐵路醫院針灸科在蕪湖已經很有名氣,團隊技術水平皖南領先,門診每天病人排隊如長龍一樣,尤其是三伏貼治療哮喘病更是家喻戶曉……”正是這樣的環境,為梁士鋒專業技術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從那時候起,一襲白衣映襯著行醫路上的忙碌與滿足,梁士鋒走過了23年。“幾乎天天加班,真的是23年如一日。學習中醫沒有頂峰,也沒有捷徑,最重要的就是勤學苦練,刻苦鉆研。接診的各種病人多了,經驗自然會一步步的積累的!”他這樣說。

  一天,梁主任被一名50歲左右的女患者嚇了一跳。眼前這位患者在還算暖和的天氣里,用層層衣服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原來,這位慕名前來的黃女士自小怕冷,即使在三伏天也要穿上幾件長袖衣服,冬天更是在家抱著火爐不敢出門。幾十年來,為求醫已經跑遍各大城市大醫院,醫生們都表示束手無策。梁士鋒主任問診后嘗試用大劑量的艾灸給予治療,幾次治療下來,黃女士表示并沒有太大的改觀。梁主任在治療時邊鼓勵邊跟她聊天,在聊天過程中梁主任無意間得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黃女士在十歲左右時曾經吃過很多只老鱉!梁主任以其對職業的敏感性,知道病因找到了!在針刺、艾灸、拔罐的同時配合大補腎陽的中藥,二十多天后黃女士基本恢復了正常人的體感。困擾黃女士幾十年的痛苦就這樣被終結,黃女士滿含熱淚的給梁主任送來了錦旗。

  如同黃女士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梁主任一工作起來就變身為“話嘮”,有時候一天忙下來,會累到嗓子吵啞。“大部分的患者在面對針灸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緊張,我跟他們拉拉家常,既可以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也能從談話中了解患者的病史,以便于給患者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梁主任這樣告訴記者,“中醫講究辯癥論治、一人一方,醫患之間的交流最重要,適合患者本人的才是最好的藥方”。

  從事針灸臨床工作23年來,梁主任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期間曾先多次在天津、廣東、南京等地進修學習,現能熟練運用石氏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中風后遺癥、腦萎縮、小兒腦癱等;針灸、針刀結合治療頸肩腰腿痛及骨質增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主持科室特色療法——“冬病夏治”工作,運用穴位敷貼的方法治療哮喘、氣管炎、鼻炎、咽炎、扁桃體炎及體虛易感易咳者、慢性疼痛者等。同時在國家級醫學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數篇;參與編寫中醫學類專業使用教材《保健按摩學》;并主編由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現代針灸推拿治療學》一書,其中個人編寫內容多達十余萬字。

  “現代中醫是幾千年來的中華醫術沉淀,是無數醫家前輩用畢生心血換來的文化瑰寶。作為中醫康復科的醫生,我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讓中醫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是光榮也是夢想。”梁士鋒如是說。